【ZiDongHua 之金融滋東化收錄關鍵詞:無人駕駛 自動駕駛 人工智能 機器人
  
 

報名參會聆聽:西井科技——科技界的工匠精神如何定義 I 汽車出海主題研討會

  
  日前,上海公布了2024年上海重點服務獨角獸(潛力)企業(yè)榜單,數據顯示,上海共發(fā)布重點服務獨角獸(潛力)企業(yè)156家,估值超1.2萬億元,其中涵蓋已上市獨角獸企業(yè)22家、獨角獸企業(yè)56家、獨角獸潛力企業(yè)78家。近幾年,上海通過不斷全面優(yōu)化自身營商環(huán)境等舉措,已經成為了一片催生獨角獸企業(yè)的“熱土”。
  
 
  
  在青浦區(qū),有一條老街道名叫西井街,生于斯長于斯的譚黎敏以此為靈感,在2016年創(chuàng)立了一家名叫西井的科技公司,主要研發(fā)無人駕駛。8年時間,這家獨角獸企業(yè)已經將業(yè)務拓展至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qū),目前,西井科技為新加坡、英國、阿聯酋等1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公司的無人駕駛車隊在全球累計作業(yè)50.6萬標準集裝箱……
  
  深諳“精專之道”是”獨“門秘籍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中出現的無人駕駛卡車并非電影特效,在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里,記者見到了原型——無人駕駛新能源商用車Q-Truck。
  
  2020年4月起至今,西井向泰國林查班港輸送的無人駕駛Q-Truck車隊,已實現了與有人駕駛卡車的常態(tài)化混行,并且安全完成了超過40.5萬TEU(集裝箱吞吐量的一種計量單位,指1個20英尺標準集裝箱或等量的裝載能力)實船作業(yè)。這也成為了在疫情下首批出海的中國智能項目,并助力林查班港成為全球首個無人駕駛與人工駕駛混合作業(yè)的碼頭,并且是目前唯一無需安全員,同時也是全球首個支持用戶獨立運營的無人駕駛集卡項目。
 
  
  圖片Q—Truck正在測試,勞動報記者顏筱依攝
  
  “無人駕駛卡車的工作效率已經趨近人工駕駛效率水平。”西井科技副總裁兼Qomolo事業(yè)合伙人張波介紹說,Q-Truck全程自主無人換電,可應用于海陸空港、工廠等多個場景,即便在氣候惡劣、路況復雜的作業(yè)環(huán)境下,也能不停歇地工作,將人從高強度、長時間、高危的駕駛作業(yè)中解放出來。
  
  深諳“精專之道”,在特定行業(yè)應用上做深做透,是西井科技的“獨”門秘籍。記者了解到,不同于泛泛而談的人工智能企業(yè),西井聚焦于港口物流、新能源自動駕駛等垂直領域,通過精準解決行業(yè)痛點,實現技術與實際場景的深度融合,這一“深耕細作”的策略為其構建了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
  
  例如除了Q-Truck外,西井科技的智能平板車解決方案,配套了先進的車輛管理調度系統(tǒng)。在CSP武漢碼頭,公司僅用7天就完成了無人駕駛重載水平運輸車及FMS的快速部署,展示了其在特定場景下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和實施解決方案的能力,有效節(jié)約了成本并提升了物流運轉效率。
  
  “我們專注于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技術的自主研發(fā),公司基于對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方案的聚焦探索,保持了良好的活力與韌性。”張波表示,在這一領域,西井與海外自動駕駛公司相比,已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
  
  科技界也有工匠目標
  
  西井科技的自動駕駛卡車是如何養(yǎng)成的,它們又是如何勝任這些繁雜的港口工作?這背后還要從這家企業(yè)的青年團隊開始說起。
  
  張波告訴記者:“‘西井’取自上海市朱家角百年石板街‘西井街’,我們是一家土生土長的企業(yè),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八成以上是留學回國的碩士和博士。”
  
  優(yōu)秀的團隊無疑是企業(yè)健康快速發(fā)展的關鍵力量。在訪談中,談及公司團隊的貢獻時,張波陷入了滿滿的回憶中。他記得,在產品測試初期,團隊曾經選擇上海郊區(qū)某車庫和停車場作為試驗場地。冬天的郊外寒風蕭瑟,他帶領團隊在零下三四度的環(huán)境下和難題死磕,在鋪著煤渣的停車場一站就是3個小時。他們把原本被業(yè)主堆滿雜物的車庫改成了臨時工作室,沒有取暖設備,大家就窩在寒冷的車庫,硬是從早上8點工作到半夜兩三點。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極致,不同凡響。’”作為公司的“技術擔當”,張波先后榮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正高級工程師、上海市首席技師等稱號。他的這種工匠精神也感染著年輕的科技人才。
  
  他說,雖然公司的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但他們擁有出色的學習能力、執(zhí)行力和合作精神,同時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高度的技術創(chuàng)新與產品化能力,可稱為“六邊形”人才團隊。“盡管團隊規(guī)模不大,但在人員配置上,我們已全力確保滿足項目交付的各項需求。此外,團隊還保持著良好的工作習慣,每日站會,一旦發(fā)現問題,立即進行對齊和調整。”張波說。
  
  張波說,“讓越來越多的新質生產力‘被看見、被認可’,是科技界工匠的目標。”正是帶著這樣的愿景,他帶領著西井的一群80后、90后,將自動駕駛技術從實驗室轉化為全局人工智能港口產品。
  
  AI賦能適配多領域
  
  近兩年,大模型是繞不開的焦點。這項技術被認為是工業(yè)革命級的生產力工具,各行各業(yè)都在關注可能由它帶來的生產范式變革。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自動駕駛和智能駕駛。
  
  “現在,以新質生產力加速產業(yè)革新,以技術力量助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即將到來,在AI系統(tǒng)層的構建中,正是我們團隊努力的方向。”在張波看來,工匠精神還體現在對產品的創(chuàng)新、精雕細琢和不斷優(yōu)化上。不僅是“從0到1”的場景化智慧化系統(tǒng)構建,還有不斷琢磨客戶的需求痛點,圍繞無人駕駛系統(tǒng)而搭建的適用于多場景的軟件產品矩陣。
  
  除了“當家花旦”Q-Truck外,西井科技還研發(fā)了適用于空港、工廠等場景的小型新能源無人駕駛牽引車Q-Tractor和基于大模型打造的集裝箱物流新型智能機器人專家TerminalGPT等,進一步豐富了企業(yè)的產品矩陣。
  
  據介紹,TerminalGPT是基于大模型技術基座打造的一款“大物流領域的24小時貼身AI智能運營專家”。它可以自主學習并利用大數據預測智能推薦以及統(tǒng)籌規(guī)劃,通過對集裝箱物流場景智能解決方案等各智能及信息系統(tǒng)的鏈接,賦能各系統(tǒng)使其更智慧。
  
  今年,西井科技不僅想讓AI大模型賦能車端,而是賦能平臺級系統(tǒng)。大模型平臺X-Terminal應運而生,它不僅打通了“人”與“車”,還打通了“場”,將安全監(jiān)控、能效管理、智能運營等多個軟硬件系統(tǒng)融合在一個平臺來統(tǒng)籌,從而實現真無人化。
  
  “通過多元產品矩陣和標準化服務,我們已具備‘全球產品研發(fā)+商業(yè)落地+規(guī)?;?rsquo;能力。”從長遠來看,西井科技的愿景并不止步于此,張波向記者展露,而是整合構建一套更全局的大物流綠色智慧解決方案,涵蓋海港、陸港、鐵路、工廠等更多場景,不斷去探索更高效、更降本的解決方案,真正做大物流行業(yè)的獨角獸,為全球綠色減碳做出貢獻。
  
  源自《勞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