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某大國去年出臺了對華高 科技 產品出口的新條例,該國商務部長聲稱新條例的出臺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和國內各利益方的 經濟 利益。本文論證了此舉并不能達到以上目的,而該國實施這一條例的真正原因是維護出于維護本國霸權地位的考慮和冷戰(zhàn)思維的延續(xù)。 [關鍵詞]  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  冷戰(zhàn)思維 一、引言   2007年6月19日,某大國出臺了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的新條例,規(guī)定該國將加強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限制,主要受禁產品包括:飛機和飛機發(fā)動機、水下照相和動力系統(tǒng)、航空 電子 設備、導航系統(tǒng)、特定復合材料、激光、貧鈾、用于太空通信或空軍的通信設備等共20項,該國商務部長于15號聲稱,新條例的出臺是出于保障“國家安全”的考慮,以及該大國出口商和就業(yè)者的利益,尤其是防止該國向 中國 出口的高科技產品被中國用于軍事用途。  該大國對華技術出口限制政策是該國對華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實在新條例出臺之前的長時期里,該國一直對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實行非常嚴格的限制,限制政策隨著中國與該大國關系戰(zhàn)略態(tài)勢而變化,始終以所謂的國際安全和出口商利益為目的,主要通過出口許可證來實施,并采用限制技術貨物物品清單和輸出國分組限制方式進行限制。作為高科技出口貿易的龍頭老大,該國在對華出口上卻居歐洲和日本之后。而在整個對華出口貿易中,該大國敏感技術和高新技術的出口量也是少得可憐。   然而,真的如該國商務部長所說,其國的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限制政策的真正目的是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內出口商和就業(yè)者的利益嗎?即便其目的果真如此,通過高科技對華出口限制的措施真的能達到這一目的嗎還是恰恰事與愿違呢 二、對于某大國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新條例的影響分析  1.新條例對中國的影響  該國商務部長提到,嚴格的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限制是為了保障本國的國家安全,也就是防止該國向中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和技術沒中國民用轉軍用, 發(fā)展 軍事力量,推進軍事 現代 化。該國認為一旦中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加強的話,會對本國的國家安全形成威脅。因此,該國一直都很嚴格控制民用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實行許可證的管理辦法,要求進口方承諾從該國進口的產品和技術不會用于軍事目的,并要求中國的商務部進行擔保。尤其是一些敏感性很強的高科技產品,更是實施極嚴格的出口限制。維護國家安全,這確實是該國實施嚴格出口限制的目的之一,但是真的如其國所愿,限制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就可以的達到保障該國家安全的目的嗎?事實上,一方面中國的軍事現代化進程發(fā)展的很快,軍事實力也不斷提升,許多軍事和新技術和關鍵產品都是中國自主研發(fā)的,而且中國與俄羅斯、歐盟等很多國家在軍事上有很好的合作關系。因此,該國單方面的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是否真的能抑制、阻礙中國軍事現代化值得質疑。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政策,強調和平發(fā)展,軍事上的發(fā)展主要是為了保障自身的國家安全,而非對別國造成威脅。中國的崛起并非是以削弱其國為前提的。同時,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使中國逐漸在軍事上有了可以和一些軍事大國抗衡的能力,這樣有利于各國軍事力量的相互制約,從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寧。  2.新條例對該大國出口商和就業(yè)者的影響   該國商務部長聲稱其國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限制是為了維護本國出口商和就業(yè)者的利益,但實際上卻會使該國出口商和就業(yè)之乃至中國與該大國貿易關系處于一個十分窘迫的地位。對華貿易逆差一直是該國政府非常關心的一個 問題 ,盡管該方試圖在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對中國施加壓力,尋求縮小對華貿易逆差的解決 方法 ,如今人民幣升值了,只是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努力也在進行中,但是卻受益甚微。實際上,中國與該國貿易的不平衡是結構性問題,其中很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該國對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嚴格的出口限制。在當今的國際分工中,根據比較優(yōu)勢的不同,中國向該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用品,或是低技術含量的初級產品,中國希望從該國進口的主要是高科技產品,也就是自己尚無能力生產的產品,以滿足國內生產、生活需求,同時也可以借此引進和吸收他國的先進技術。然而該國卻嚴格控制對華出口高科技產品。一般來說,高科技產品出口所涉及的資金數額巨大,而該國進出口銀行是其國政府制定的擔保機構。如果該國政府認為某種產品出于一些問題的考慮而不宜出口到中國,擔保銀行就會拒絕為進口 企業(yè) 提供擔保,最終使出口項目流產。因此,該國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導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長時期以來對話貿易的巨額逆差。   該大國出口企業(yè)承受著本國出口管制政策的最大之痛。全球高科技產品的貿易市場已經出現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性和越來越明顯的替代性。一方面,從中國的角度來說,中國現在處于一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階段,許多產業(yè)都在進行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和升級,正是對高科技產品和技術非??是蟛⒛軌蚩焖傧盏碾A段,在其國嚴格限制高科技對華出口的情況下,中國必然會轉向國際市場上的其他國家,尋求高科技產品的進口,以滿足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從該國的角度看,由于競爭性與替代性,如果其企業(yè)放棄中國市場,日本、歐盟等國企業(yè)就會占領市場,填補空白。該國現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只能是使其國企業(yè)將中國這塊大市場拱手讓人,并非像該國商務部長所說那樣從中受益。同樣,對于該國國內就業(yè)者來說,出口的減少也 自然 不會使其從中得到利益。   相反,如果該國對高 科技 產品的對華出口放行,其將在與 中國 的雙邊貿易中處于一個更有利的地位。一方面,該國毒化貿易逆差將得到大幅度的縮小,2005年該國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達到120億美元,而進一步開放后還將有數以億計的產品在中國找到市場。利益方面,未來15年內,中國高科技市場增長率將達20%~40%,中國高科技市場將在中國與其國合作中為該國公司帶來巨大的商機。簡言之,對中國而言,意味著進口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的可選擇范圍擴大,能夠爭取更好的市場條件,而對該國而言,意味著分享中國 經濟 發(fā)展 利益的機會增多,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中國論文聯(lián)盟http://www.lwlm.com三、某大國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新條例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既然某大國實施嚴格的高科技對華出口限制之一措施對其所謂的幾大目的的事實均無裨益,有的甚至起反面作用,該國國防部長聲稱的那極大目的不過是表面現象。那么,該國實施嚴格的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限制的真正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呢?西方經濟學家熊彼特說過:“政策就是政治”。國際貿易政策的制定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 影響 ,政治意圖的體現,也是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該國對華高科技出口的限制政策正是體現了背后其國的政治態(tài)度與意圖。   首先,根據霸權穩(wěn)定理論 ,霸權國具有經濟上的明顯優(yōu)勢,通過自由貿易,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因此該國一直都積極倡導建立一個全球的自由貿易體制。而現在該國正越來越步入霸權衰落期,一方面霸權的成本越來越高,而剩余經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從自由貿易中獲益的經濟伙伴,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卻不斷崛起,成為世界體系中的重要力量。根據霸權穩(wěn)定理論,一旦霸權國認為對方形成對自己霸權的挑戰(zhàn),霸權國就可能會采取貿易保護,而實施適當的貿易政策顯然是第一個優(yōu)化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口實的高科技出口限制便顯得“合情合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并且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而深刻的影響。由于該國霸權實力的下降,它越來越注意抵制新興國家,使世界格局變得對自己有利,從而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梢哉f,該國對中國實施嚴格的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很大程度上就是擔心這些技術將有助于中國經濟、軍事實力的發(fā)展和壯大,防止中國崛起挑戰(zhàn)它的霸權地位。據悉,有的該國議員甚至認為“一個非民主、 工業(yè) 現代 化的、擁有尖端洲際彈道導彈的新成員出現在世界舞臺對其國意味著一個噩兆。”現任某國總統(tǒng)是風行新自由主義的保守黨人士,新自由主義的政治本質是保守的,就是盡全力維持該國的單一霸權地位,建立該國主導下的世界秩序。中國的強大和崛起,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的發(fā)言權日益加強,使得該國感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害怕中國的崛起會影響、動搖該國的霸權地位。   其次,冷戰(zhàn)思維在作怪。中國日益發(fā)展成為一個綜合國力強盛的大國引起了以該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的擔憂,出現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的崛起會改變世界力量的格局和均衡趨勢,威脅到一些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利益,而且中國作為一個 社會 主義國家的成功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滿足人民物質文化要求的實例。該國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一直都心存戒心,有很強的防范意識和對抗意識。這種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上的差異使中國與該國關系勢必是復雜的。正如該國曾威脅歐盟若歐盟恢復對華軍售,該國將限制對歐洲的技術出口。 四、結束語   總之,該國一貫實施的嚴格的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限制的政策以及不時的條例修改,并非單純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和國內各利益方的經濟利益。相反,這些目的并不能通過高技術的出口限制這一措施來實施,甚至具有相反的作用。而該國實施這一貿易措施的真正目的是出于政治層面的考慮,即抑制、阻礙中國的經濟軍事發(fā)展,維護本國的霸權統(tǒng)治地位。并寫由于冷戰(zhàn)思維的延續(xù),控制中國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仲周:中國成為第三大貿易國解析.《WTO經濟導報》,2005年第4期第22頁   [2]張 銳:對華高科技出口 美松綁不減壓.經濟導報,2006年第2974期32頁~33頁   [3]Comsky Noam(美),霸權還是生存.美國對全球統(tǒng)治的追求,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a href="http://www.openheartcreations.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自動化網莫銘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