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品牌自定位”收錄關鍵詞: 無問芯穹 集成電路 人工智能
 
  無問芯穹戴國浩登上央視《對話》,用算力解鎖AI未來,讓智能“人人可及”
 
  7月12日晚,央視CCTV-2《對話》欄目邀請三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的“35歲以下科技創(chuàng)新35人”上榜者,共同展開一場關于科研初心與時代使命的深度對話。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無問芯穹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上海創(chuàng)智學院全時導師戴國浩,與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海圖首席科學家趙行,上海奇算光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鐘翰森共同受邀出席節(jié)目,從各自的研究出發(fā),分享青年科學家群體的選擇與堅守。
 
  “做科研,是從好奇開始的。”戴國浩回憶道,從小對世界萬物的探索欲驅動他走入科技世界,但走得越遠,他越意識到這份事業(yè)背后的責任,“時代給了我們這代人前所未有的機會,我們必須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戴國浩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與電路系統(tǒng)的深度交叉領域。他相信,只有技術突破帶動了技術應用成本的下降,才能實現(xiàn)AI普惠化。正如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發(fā)電機的發(fā)明固然重要,但真正改變世界的,是特斯拉實現(xiàn)了交流電的長距離低成本傳輸,讓電力走進千家萬戶;在信息時代初期,ENIAC雖是世界上首臺通用計算機,卻龐大如教室,而真正推動計算進入大眾生活的,是諾伊斯發(fā)明的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讓每一個電路、每一次計算都可以濃縮在一塊微小的芯片中。
 
 
  在節(jié)目上,戴國浩用兩臺聯(lián)想電腦對比演示了人工智能解2025年高考數(shù)學題——搭載無問芯穹Mizar智能終端加速推理引擎的電腦明顯更快更準確。“僅通過軟件上的優(yōu)化,我們已經實現(xiàn)了3倍的時延降低、節(jié)省了40%的能耗和40%的內存占用,帶來了一個數(shù)量級的成本下降。未來,結合底層芯片設計、頂層算法的結構設計和模型的壓縮技術,有望將每度電生產智能的成本下降1000倍以上。”他解釋說,“我們真正追求的,是讓每個人都用得起人工智能。”
 
  在他看來,科技的價值不僅在于“更強”,更在于“普惠”。讓能源轉化為更高效的計算、讓技術門檻不斷降低,才能真正打通AI走向千行百業(yè)、服務千家萬戶的最后一公里。這正是無問芯穹始終堅守的使命——讓算力像水電煤一樣觸手可及,實現(xiàn)成本的大幅下降,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新一代的普惠型基礎設施,驅動新質生產力在萬千場景中持續(xù)涌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