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大學生采煤班 自動化采煤效率高(圖)
國內首個大學生采煤班 自動化采煤效率高(圖)2011年04月26日13:46
大學生采煤班成員在試運行自動化綜采設備
這是國內首個大學生采煤班,年產煤160多萬噸 2個人就能完成原來20多人的工作量 記者 尚杰 通訊員 楊躍彬 文圖
閱讀提示
即使是在當下,提起采煤工人,人們腦海中也會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出這樣一種場景:在暗無天日的礦井下,錘鉆鍬鏟,汗水大把大把流下,還要時刻面臨著各種危險。
但在平煤神馬集團六礦,由12名大學生組成的采煤班徹底顛覆了這一觀念。這些陽光帥氣的80后,一個個主動跑到采煤第一線,操作著全國首套國產自動化綜采設備。他們點著計算機按鈕、拿著遙控器,2個人就能完成原來20多人的工作。組建2年多來,他們累計安全產煤300多萬噸,年產量占全礦的1/3左右,就連常見的擦碰傷也沒有發(fā)生。
本報記者跟著大學生采煤班的成員下到800多米深的礦井下,實地探察了他們的工作情況。
不拿撬杠不拿鉆 采煤玩起“高科技”
坐著罐車下到深800多米的礦井下,再沿著長長的巷道走上20多分鐘,到達的戊8—22210采面就是大學生采煤班工作的地方。這里的工作環(huán)境與礦井下的其他采面一模一樣。
一個鐵皮箱搭起的“集中控制室”里,劉彥兵盯著電腦屏幕查看著有關參數(shù)??蓜e小看這個狹小的僅容一人的控制室,它可是整套綜采設備的“大腦”,只需要在這里發(fā)出指令,便可實現(xiàn)割煤、移架、推溜、噴霧的自動化操作。而采煤機一刀下去,便可產出500多噸煤。
在距離劉彥兵有500米的地方,張淵手持遙控器,控制著機頭的升降、前進與停止。除了輔助人員外,在正常情況下,整個采面只需要2人便可完成工作。大學生采煤班的12名成員,平均分成操作組和維護組,操作組工作時間上采用“3班倒”,維護組則隨時根據(jù)需要隨時下井。
與大學生們一樣引人注意的是,他們手中所操控的是全國首套國產自動化綜采設備,而該套設備是胡錦濤總書記直接關心下的產物。作為世界第一產煤大國,我國企業(yè)一直沒有攻克采煤機的核心技術——電子控制系統(tǒng)。2007年五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到河南視察,到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考察時明確指示,要想辦法攻克這一難題。在此背景下,鄭煤機推出了國內自主研發(fā)的第一套國產自動化綜采設備,該套設備總投資5800萬元,相當于進口同類設備的十分之一,最終確定在六礦試用。
學的知識 不是用不上而是不夠用
電腦、遙控、自動化程度100%,這些字眼對于普通的采煤工人來說是那么的陌生。為了給這套設備找到合適的“駕馭者”,六礦領導班子在2008年8月開始組建大學生采煤班。很快,來自7所院校、8個專業(yè)的9名畢業(yè)生組成了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歷史上第一個“大學生采煤班”。同年12月,在首批大學生采煤班成員的努力下,這套自動化綜采設備第一次試車成功,綜采工作面實現(xiàn)無人跟機作業(yè)。
目前的六礦大學生采煤班共有12人,其中碩士學歷2人,本科學歷2人,大專學歷8人,主要來自機械制造、電器自動化、計算機等6個專業(yè)。年齡最大的楊雙林不過29歲,年齡最小的劉培才22歲,整個班平均年齡25歲。
班長董剛是個戴著眼鏡、思維縝密的小伙,研究生,畢業(yè)于西安科技大學,學習的是自動化專業(yè)。讀研期間,他曾在中國重型機械研究設備院電控所實習近1年,參與過好幾個項目的研究、設計工作,畢業(yè)后進入該院工作沒有太大的問題。然而,畢業(yè)實習時到六礦下了一趟井,看到已經投入使用的全自動化綜采設備后,董剛毅然做出決定:回到平頂山,到井下做一名礦工?!叭绻窍驴嗔Φ模铱隙ㄒ膊粫?,這里有我的用武之地”。
畢業(yè)于鄭州黃河科技學院的董少武走上礦工之路遭到全家人的反對。父母在漯河經商,家境比較殷實,他又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當父母聽說他報名參加煤礦工人面試時,任其說破天就是不同意。但董少武這回卻是“吃了秤砣鐵了心”,最后,實在拗不過兒子的父母只得默許了兒子的選擇。
大學生當?shù)V工,幾年大學豈不是白上了,學的知識有用武之地么?對待這一問題,大學生采煤班的人笑了,“不是白上了,而是上得還不夠,學的知識不是用不上,而是不夠用”。董剛說,工作了一年多,經常會覺得書讀得還是少。由于新設備處于試運行期,加上部分技術參數(shù)與實際地質環(huán)境不盡相同,出現(xiàn)問題在所難免,加上任何一個零部件出問題就可能導致這套設備“罷工”,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親身感受到了知識的重要。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2009年5月份,在沒有先期的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大學生采煤班通過學習設備編碼管理、設備清洗等關鍵技術,實現(xiàn)了一次搬家試車成功,并創(chuàng)出月產原煤12.56萬噸的佳績。而之前,在國內其他煤礦,在精密、高端的自動化采面搬家過程中,曾因為方法不當而導致設備癱瘓。
如今,12名成員已經自發(fā)組成了學習班,利用一切空余時間鉆研技術難題,“知識不夠用”成為直接推動力。
評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