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載測控工程師姜旻昉親手打造酒泉

“天宮一號”已靜候飛天那一刻了,為此努力工作的還有一位金華人,叫姜旻昉。1972年出生的姜旻昉,1989年考上國防科技大學,1993年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工作,現(xiàn)任某部機載測控室高級工程師。
從1995年起,姜旻昉開始接觸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并參加了酒泉載人航天發(fā)射場大型非標準機械設備加工工作。1996年6月,年僅24歲的姜旻昉挑起了主管這項設備安裝工程的重擔。“當時年紀輕輕的我能參加這么大的一個跨世紀工程,的確是難得的機遇,同時更是一個挑戰(zhàn)?!?/p>
姜旻昉參與建設了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天下第一門”。姜旻昉說,總裝垂直測試廠房只有一層,因為要給高個子的船箭聯(lián)合體當房間,讓它在這里做好各項準備,然后直接活動發(fā)射平臺垂直運輸?shù)侥殠蕚浒l(fā)射。出入的門高70多米,因此被航天人稱為“天下第一門”。
此次承擔“天宮一號”發(fā)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會在第一門里守候,靜待飛天的那一刻。“大門從上到下分為6扇,6扇門必須像撲克牌一樣疊起來,升到頂,火箭才能順利出入。”
1999年,姜旻昉離開“天下第一門”,被調(diào)到機載測控室工作。機載測控工作需要經(jīng)常飛行作業(yè),比如導彈從酒泉開始發(fā)射,行程總計約兩三千公里,姜旻昉就一直陪著它。在酒泉的老鄉(xiāng)眼里,姜旻昉是那個“乘著飛機追導彈”的人。導彈飛行高度大約4000米以下,姜旻昉所乘的飛機則在8千至1萬米高空,注視著巡航導彈,進行測量控制工作。
“你可以把導彈想象成一架小飛機或者一個小火箭,飛得并不是很快,飛機能跟上它。它在屏幕上就是個閃光的小白點,有時偏離預定的軌道,經(jīng)GPS修正等手段,又回到軌道上來了?!痹诮獣F昉乘坐的飛機上,沒有熱騰騰的飛機餐,通常姜旻昉會帶些餅干和礦泉水充饑。每次執(zhí)行任務一飛就是七八個小時,飛機還要根據(jù)任務的需要做曲線飛行。在執(zhí)行機載測控任務時,姜旻昉得死盯飛機上的屏幕,為此常因暈機而搞得自己的胃如翻江倒海般難受。
這些年,姜旻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記者到航天城時,他正好回來參加一年一度的籃球賽,他是教練兼隊員?;燠E于眾多身高2米的球員里,1.75米的姜旻昉顯得挺瘦小,不過他十分勇猛,在球場上時可沒有人會覺得他已年近不惑。
來自金華的機載測控工程師姜旻昉,大學畢業(yè)后就和載人航天結(jié)下了緣
記者微筆記
受爸爸影響做了“航天”
談起來酒泉,姜旻昉說,其中也是受到爸爸的影響?!拔?7歲就當兵了,這里面就有爸爸的原因?!苯獣F昉的爸爸是金華人,年輕時入伍,后因“成分不好”被勸退,一直引為憾事,兒子如今能在部隊當軍官、搞科研,姜伯伯覺得很驕傲。
大學畢業(yè)時,江南人姜旻昉并沒有想到在北方待一輩子:“我當時想,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亙古恒荒……向往來到大西北,想想,在這里待上六七年也就回浙江了?!睕]想到姜旻昉在航天城安了家,娶了善良賢惠的幼兒園教師,生了個漂亮女兒,就此定居北方,酒泉、北京兩頭跑。女兒說,爸爸很忙,平時在北京工作時間更多,沒什么時間陪她,有飛行任務或者打籃球比賽時,他才回到航天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自動化網(wǎng)無關。對本文及其中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供參考。
評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