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核動力墾荒牛”、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
追憶“核動力墾荒牛”、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
3月22日,中共黨員、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核動力墾荒牛”的彭士祿在京病逝。噩耗傳來,他長期工作過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nèi)一片悲泣,人們無不感傷。
一言不合就“開算”
當時負責完成滿負荷計算的核動力專家、今年82歲的黃士鑒說:“我們那時候沒有資料、沒有圖紙、沒有設備、沒有經(jīng)驗、沒見過實物……全靠他提出方向,然后大家分頭計算。也沒有計算設備,只有計算尺、算盤,加減法靠打算盤,乘除法靠計算尺,就這么硬是靠人把海量的數(shù)據(jù)演算出來。”
“他那個人哪有一點大領導的樣子?當副部級干部回四川基地就跟回老家一樣,和后勤職工老朋友隨便家里搞兩個菜,坐家里喝酒。”張敬才說,“所有的組件工序他都熟,他自己說,沿著所有組件可以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
爛熟于心,他在多個關鍵節(jié)點才敢于拍板。
第一代核潛艇的成功建成證明了彭士祿所提方案的合理性。
一生向人民報恩的孤兒
在一份親筆筆記中,彭士祿深情地說:“我3歲失去母親,4歲失去父親,成了孤兒,是幾十位素不相識的淳樸的貧苦農(nóng)民養(yǎng)育了我,這使我從小就產(chǎn)生了非常熱愛勞動人民和報恩的深厚感情。”
1951年,彭士祿赴蘇聯(lián)留學,畢業(yè)時,中央決定選派一批優(yōu)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yè),他毫不猶豫地聽從了中央召喚。
1956年,彭士祿(前排右一)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yè)進修深造
他這輩子把獻身核動力事業(yè)作為自己向人民報恩的方式。
彭士祿夫婦與群眾合影
1965年,數(shù)千名工程技術(shù)人員從全國集中到四川一處荒僻山谷,1967年6月到1971年6月,彭士祿任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基地副總工程師。
當時研究受到干擾,彭士祿頂著巨大壓力,將受干擾情況通過渠道向中央反映。中央大力支持,為核潛艇研制大亮綠燈,無論涉及哪里,一律以此為重,恢復相關科研生產(chǎn)秩序。在他的推動下,黃士鑒等一批專家回到了科研崗位。
我們終于沖破了“核訛詐”!他累得倒頭大睡。
“核潛艇工程是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chuàng)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干部集體努力的結(jié)晶。對我來說這是貪天之功,我不接受!”彭士祿曾無數(shù)次地對同事們說。
彭士祿何嘗不是如此!他49歲時在一次核潛艇調(diào)試工作中突發(fā)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之后他仍然不顧一切地撲在我國核動力事業(yè)上。干完核潛艇,他接著又擔綱我國首個核電站的籌備,做出了重大貢獻。
雨中的彭士祿在大亞灣工地現(xiàn)場
“我是屬牛的,許多朋友稱我為老黃牛,送我的禮品中,就有些牛。其中,有一頭墾荒牛,他們說這是對我的寫照。我確實也最喜歡這頭墾荒牛,我覺得我一生做的工作,雖滄海一滴,但就是要為人民做貢獻,默默地自強不息地去耕耘、開荒、鋪路。”彭士祿生前在筆記中這樣寫道。
彭士祿近照
評論排行